博士生涯中的开窍时刻:探寻智商、悟性和勤奋的高低之分

admin未分类0

博士生涯中,诸位是在什么时候开窍的? 作为刚刚入行的博士生,很多人都会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:在什么时候或者什么节点才能发现自己的开窍点?这个开窍点,不仅仅指独立科研或者独立开展课题的能力,更包括对研究的感觉和好的想法。
对于平庸的我来说,这些都显得十分困难。
参考资料中的一位博士生表示,他在博士三年级才真正开窍。
之前的两年,他觉得自己太菜了,什么都想不明白。

但是在博士三年级的开学之后,他突然间做实验都通了,论文评审意见也能够全部答上。
他认为,这其实是前两年的积累引起了质变。
第二次开窍是在博后第二年,他突然间理解了各种机理的约束,对多种半导体激光器原理也能够快速理解。
第三次开窍是在博后结束后的第一年,他突然间理解了商业逻辑,知道了业界的一些企业在设立什么目标,了解了公司的运行逻辑。

他感谢自己的努力和命运的眷顾,让自己有机会在不错的平台上成长。
另一位博士生则表示,他在大四和博士一年级的时候开始打基础,学习深度学习这个新奇的领域。
虽然效果很好,但是在这个阶段,他死活都想不出好的idea,只能看到别人的论文后惊叹。
他感到迷茫,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方向,也不清楚完成一篇论文的整个流程是什么。

于是他决定打好基础,把自己当作小白,每天完成制定好的学习计划。
博士二和博士三的时候,他苦苦挣扎,不停地读论文、做实验、写代码,但投出去的几篇论文都被拒稿了。
这个时候,他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不足,慢慢打怪升级。
最终,在博士四年级,他中了第一篇论文,虽然只是个C会。

他发现自己不能只看别人的方法,而是要注重自己的idea,精心包装,呈现在审稿人面前。
最终,他发表了7篇论文,最好的也只是个B。
他认识到自己的天赋和能力,只能望A兴叹了。
还有一位博士生则表示,他从始至终都没有开窍过。

他认为,读博之前的错觉就是一旦开窍就能一飞冲天。
但实际上,绝大部分人,包括他自己,从始至终都不存在突然开窍的经历。
对于绝大多数博士生来说,科研的过程更像是一次次撞南墙、头破血流,最终才能摸索到出路的过程。
他表示,科研的树上早已没有低处的果子,一步一步爬到高处,摘下第一个遇到的果子之后才能跑路。

从这些参考资料中可以看出,博士生涯中的开窍并不是突然而来的,而是在不断的努力、积累和摸索中逐渐实现的。
每个人的开窍点可能不同,但都需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和经验的积累。
所以,对于刚刚入行的博士生来说,不要过于焦虑和追求瞬间的灵感,要保持持续的努力和积累,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潜力,相信在正确的环境和平台下,你也能够在博士生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开窍点。

相关文章

发表评论    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